校验码将会发送到你的注册邮箱或手机
一、小说中为什么需要融入知识
看小说,看的其实是一种意境,我不知道我们平常所说的“代入感”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大神们的小说如果抽掉血肉,光看一个提纲,也是索然无味的。
意境的构造有很多个方面,比如说精彩的打斗情节、精彩的对话,精彩的人物形象描写,这些都能够在不知不觉之中让你感到身临其境,从而进入故事。专业知识的运用,也是构造意境的一个部分,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也就是这方面的话题。
最早意识到知识具有魅力,是有一次与一个朋友闲聊。我说我做项目培训的时候,来听培训的是一群居委会的老太太,结果我居然能够让她们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那位朋友点评了一句,道:知识其实本身就是有魅力的。
很多人不喜欢读书,包括我在内……但不喜欢读书并不代表不喜欢接受知识,接受知识是人类的本能,不喜欢知识的人其实是很少见的。
比如说,我们外出旅游,导游告诉我们说:这一带是喀斯特地貌,成因是如何如何,有什么特点,全球有多少处类似的景观……我们对于这样的知识都会觉得很有兴趣,甚至回去之后还会向朋友学舌。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好奇心,都愿意知道一样东西是怎么回事,当然,前提是自己能够听懂。如果导游上来就给大家写几个化学反应式,再念几个拉丁语的名词,大家估计就都散了。
专业知识在小说中的应用,我印象最深的是《纨绔才子》里叶枫在戈民辉家里喝82年的拉菲那一段,也就是原书卷二的第39节至42节。在那个桥段里,富二代海归陈小青和戈民辉拼命想显示出自己的贵族气息,而真正的纨绔才子叶枫则轻描淡写地向自己的女友讲解着有关拉菲的各种知识,外语单词一个接一个地蹦,让一群富二代目瞪口呆。
高潮的部分是在第42节里,叶枫给陈、戈二人演示摇酒的方法:
叶枫的手指有如拈花般轻柔,一只手却是稳如磐石,他嗅完酒香,手腕轻晃,已经轻轻地摇荡酒杯,仿佛爱抚花瓣一样的轻柔,只肯手指与其之间若即若离的接触,就算重分都是不忍。
陈小青很想放下酒杯,因为比起叶枫手指的轻柔程度,她觉得自己像在端个脸盆。
她突然有种醒悟,有些人的气质就是天生的,后天再怎么模仿,都不过是邯郸学步,不登大雅。
我不懂品酒之道,也不知道作者写的对不对,但的确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一个极品纨绔的形象呼之欲出,一种爽快的打脸感觉油然而生。
试想,如果在这里作者不能写出一些有知识的干货,而只是说“叶枫摇酒的动作优雅无比、牛逼无比、极其高大上,比陈小青要优雅100000000倍……”,我们是否能够产生出同样的共鸣呢?
写富二代、豪门的小说有无数,但能够用一个摇酒的动作展现出一个真正豪门子弟风范的,我印象中只有这一本。其他许多小说都是写主角如何扔出100亿的支票,如何拿身穿“全球仅有一件”的纯手工版阿玛尼、开着200名意大利工匠用20年时间手工敲打出来的极品奇瑞……说到底,这就是作者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费心去检索,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似是而非,意思可能已经表达出来了,但意境没有构造出来。
我记得我正是在看这一段的时候,突然有所感悟:有一种装逼叫作渊博……
很多题材都有用知识来渲染气氛的特点。
武侠小说为什么好看,其实也是一种让人不明觉厉的技术在吸引着读者。小说里说的“打通任督二脉”,“使一招亢龙有悔”,都是用技术名词来烘托意境。金庸的小说经典,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知识渊博,能够写出许多大家不知道的东西。比如郭靖带黄蓉去见一灯大师的时候,黄蓉与朱子柳斗文,其实作者借用的是一些古代的典故,但不了解这些典故的人,就会看得津津有味,感到黄蓉的确是才学过人、聪明伶俐。
在网文中,用知识来吸引人的作法,其实并不罕见,比如说医生文、竞技文、鉴宝文、盗墓文、风水文,都属于以知识来吸引人。看《鬼吹灯》,其实情节很简单:进了一个古墓,碰到危险,解决了,出来了……这部小说能够成为神作,原因就在于其中写了大量盗墓知识。读者在看的时候,觉得很新鲜:原来驴蹄子有这样的作用,开眼界了。
在《工业霸主》里,我是第一次尝试着写入一些专业知识。当时没想太多,写工业的原因只是因为自己是在工厂长大的,而且从小就比较推崇工业之美。既然是写工业,总得写出一点工业味道,加上自己本身也的确知道一些工业知识,有点显摆的心态,于是就这样写了,结果效果不错。
工业本身就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尤其是重工业,像什么五轴机床、埋弧焊、乙烯压缩机、球罐之类,很多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乍一看就会觉得新鲜。你能够在小说里写得像那么回事,大家就有代入感,这就算是知识的魅力了。
二、什么是知识
我前面一直在说,知识是有魅力的。这个知识其实是一个广义的知识,不仅限于专业知识,而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如果用我的界定,简单说,所有别人不知道而且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知识。
别人不知道,就意味着看了这些内容,能够获得一种新鲜感。而新鲜感是吸引读者的关键,因为人都有好奇心。
别人感兴趣,是说这些内容要有价值,比如说你在小说里写自己早上吃了几个馒头,这样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我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无的放矢,事实上,我在许多作者的小说里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无谓的吐槽,尤其是拿作者圈子里的一些段子来吐槽,作者自己觉得很有意思,但在读者眼中就觉得无聊了。
我觉得,偶尔一两次吐槽,而且不露形迹,这是无所谓的,将来可以算是网文中的一段趣话,但把这种吐槽当成幽默,乐此不疲,最终只能是毁掉自己的书。
读者读书,希望看到一些自己觉得新鲜的东西。能够产生出新鲜感的东西,我觉得有这样几类:
1. 创意:一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故事情节,能够让人产生新鲜感。在这方面,一个题材的开创者往往占尽先机,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但跟风者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必须在其他方面加以弥补。
《重生之神级败家子》的成功,我觉得与此有关。后来也有跟风写败家子的,但好像就没有火起来。《重生之神级败家子》不仅仅是在整个题材上有创新,更重要的是在每一次败家行为中都有自己的创意,比如为了败家而买了几百条狗,结果周围的居民因为不堪狗的骚扰而纷纷搬家,让老爹省了一大笔拆迁费,这就是神转折了,这种创意就是卖点。
2. 文字:幽默生动的文字,匠心独具的吐槽,也能产生新鲜感。像《明朝那些事儿》在文字方面得分不少,作者把当皇帝称为一种职业,把日本战国时期的事情写成一个村和另一个村械斗。同样的历史,换了种写法,感觉就不同了。
3. 思想:这个东西是很难的,写在网文里,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私货”。作者借古讽今,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这种见解能够让人觉得心有戚戚,那么也可以算是一种新鲜感。
4. 专业知识:这是低智商写手的良药。创意、文字、思想等等,都需要有高智商来支撑,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专业知识很简单,只要你擅长百度,你就能够获得。利用专业知识来吸引读者,需要的只是作者的勤奋,如果你连勤奋都做不到……我就不说脏话了。
我是写工业题材的,但我想说的专业知识并不仅限于工业知识。前面说过,医生文、盗墓文,都是专业知识文,这些知识同样能够吸引人。
专业知识除了传统上说的理工科知识之外,文科的知识也同样属于专业知识。比如说金融题材的小说、商战题材的小说,要想写得好,也必须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更俗大大的《重生之官路商途》被誉为写得最好的商战小说,与其中大量的商业知识是不无相关的。
过去曾经非常火爆的官文,其中写得出色的,往往也是在专业知识上有所体现的,这里的专业知识就是官场知识。比如说书记和市长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比如常委会上投票有什么潜规则,比如官员的平级调动有什么讲究,所有这些细节写得好的,都让人感觉真实有趣,相反,那些靠道听途说来写官场的,经常面临着被弃书的命运。
所谓知识,就是别人不知道而你知道的内容。即使你原来不知道,通过看书、百度而知道了,再复述给读者,同样属于知识。
让我们这些一无创意无二文采的低智商写手由衷地对着百度欢呼一声:我有救了!
三、专业知识的作用
专业知识能够吸引人,那么专业知识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样几方面:
1. 作为推动情节的主要金手指
我看过的几部医生文,比如《唐朝好医生》、《纳妾记》、《首席御医》等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书的特点是主角拥有专业知识,而别人不具有,于是主角便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逐渐升级。
就我自己而言,《工业霸主》里有一些这样的特点,不过我在尽量回避,那部书里技术对于主角的帮助其实并不明显。到写《材料帝国》的时候,我就让主角彻底依赖金手指了,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技术,看起来很爽,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表现。
早先的历史文,比如回明、《江山美色》,很少使用主角的专业知识作为金手指,更多的只是利用主角的现代思维方式,这就不属于专业知识文了。《极品家丁》是一半对一半,能用思想解决的地方,就用思想;思想玩不转的,就上知识的金手指。
到最近一段,历史文里思维的成分越来越弱,知识金手指的应用越来越多。包括我自己写的《大明地师》,也是寄希望于用技术金手指来改变历史,但最终感觉失了历史的味道,自己也写不下去了。
2. 作为小说的卖点
比如《鬼吹灯》,这是一部专业知识应用非常充分的小说,但其中的盗墓知识并不是推动情节的动力,主角是一个懵懂无知的人,更多的是靠运气以及节操闯过了种种难关。在这部小说里,知识是作为点缀,但这种点缀又恰恰是小说的卖点。
换种说法,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先找到足够多有趣的知识,然后编一个故事把这些知识串起来。
时下流行的鉴宝、风水类题材的小说,很多也有这个特点。主角本身并没有专业知识,只是因为拥有了透视眼、气感之类的金手指,而能够纵横于这个行业。小说的卖点是各种古董或者珠宝的知识,让人看了觉得耳目一新。
这类小说的难度在于不可重复,比如关于赌玉的情节,过去只要介绍玉石的各种知识,就能够吸引人,而现在读者已经看腻了这些知识,什么玻璃种啊、祖母绿啊,再介绍也没新意了,只能在情节上做文章,这就回到传统都市题材的圈子去了。
当然,把专业知识作为卖点与拥有专业金手指之间并不矛盾,像《唐朝好医生》,前半部就是靠专业知识来吸引人的,里面写的各种病案都非常有意思,而且密度很大,卖点就在于专业知识。
3. 用专业术语提高小说的档次
其实我更想用的词是“逼格”……
在小说里穿插一些专业术语,能够让人觉得高大上。这种感觉我是从看一些军事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中领悟出来的。像一些美国大片里,出现各种高技术武器,有时候能够让人血脉贲张。在小说里,时不时写一个“全频道阻塞”、“无反馈快速跟踪”之类的词,同样可以让人感觉到神秘感。
在这里说一个自己的体会,工业技术的名词,比其他技术显得更酷。比如说,“立式铣床”比“联合收割机”肯定更唬人,“乙烯”比“尿素”更让人觉得高端。因为这个缘故,从纯技术题材的角度来说,写农业技术比写工业技术吸引力弱,写轻工业比写重工业的吸引力弱。无它,逼格不同耳。
四、运用专业知识的技巧
这就是随便说说了。
1. 专业知识要体现出专业性
既然是专业知识,就应当是大多数人不太明白的东西。这里必须要给读者提供一些他们不清楚的细节,从而让读者对主角产生出崇拜感。
比如说,穿越到古代去造肥皂挣钱,这不能算是有什么技术。但如果你能够在文中写出造肥皂的细节,而且说明为什么古人不知道这个,主角又是如何知道的,那么这就体现出专业价值了。
说个更好的例子,写厨师题材的书不少见,但堪称专业文的不多。很多书都是说主角前世是名厨,穿越之后,炒一个菜出来,惊倒四座。这样一个故事有爽点,但不够。想想黄蓉做“玉笛谁家听落梅”的段子是怎么写的,其中不仅写到了配料,而且写到必须用什么样的手法才能做出这道菜,于是这道菜的感觉就高大上了。
经常有人批评说,某某小说是把对手的智商拉低,用来体现主角的高智商。一些穿越古代的小说,主角前世是个不会做菜的宅男,只是因为古人不懂炒菜之法,所以主角一跃成为名厨,这种爽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主角前世是个名厨,穿越过去之后,遭遇的是当时的天下第一厨,主角亮出一手专业技术,不但在小说把对方挫败,而且在小说外也能让众多读者觉得“居然可以这样”,这才有爽感。
《儒道至圣》第六章中,方运参加第一场考试,题目是“昭公二十七年,孔圣于何地”,作者详细介绍了主角的思维过程,让读者意识到这样的题只有主角能够做得出来,别人做不出来,这就是爽点。看看这段的内容:
方运又仔细看了一遍,心想出题人果然刁钻,第一题就有小陷阱,题目是问孔子这一年在什么地方,实际那年孔子从齐国回到鲁国,不在一个地方。
这还没有完,一本又一本书浮现在方运的脑海里,第一本是《左传》,翻到昭公二十七年,金色字体写着一个叫季礼的吴国人出使晋国。
第二本是《礼记》,翻到“檀弓下”,写着那个季礼在齐国的时候,长子死了,把长子埋葬在吴国的嬴博之间,孔子参加了葬礼。但这本《礼记》里没写这个葬礼的时间。
方运晕了,这两本书既然先后跳出来,肯定跟这道题有关系,可从表面上无法确定这个葬礼在不在昭公二十七年,也就无法确定孔子那年去没去吴国。
就在方运犹豫不决的时候,《乡党图考》《洙泗考信录》《孔子自齐返鲁考》《孔子家语》等各种书籍一一出现,浮现金光字体。
方运仔细阅读这些书,上面的金字证明了这个叫季礼的人出使晋国,后返回,而他的长子就是在他返回路过齐国的时候死的,这样,就确定了其长子死亡的时间。
孔子既然参加了这个葬礼,就说明他在昭公二十七年不仅在齐国和鲁国,还去了吴国。
方运哪怕有各种书籍参考都差点被绕晕,初觉这题真没什么实际意义,可仔细一想,这道题还算是文科大综合,包括了历史、地理还有别的经典,别说一般人,就算是极为出色的才子也很难答对。
方运提笔摘录金字的内容书写。
“鲁乱,孔子适齐。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遂行,反乎鲁。延陵季子适齐,其长子死,葬于嬴博之间,孔子曰:延陵季子,吴之习于礼者也。往而观其葬焉。”
齐、鲁和吴三地具备。
答完第一题,方运看着不是特别工整的字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这童生试也太难了!”
可想而知,如果这里没有这段专业知识,就无法烘托出气氛。
两年前,历史文中曾短暂地兴起过“科举文”,书中大段大段地介绍主角参加各级考试的过程,包括做什么题,如何破题,如何立论,写得繁琐之极,但看起来的确让人觉得过瘾。后来这个题材似乎是衰落了,大概是因为实在太难了。
要做到专业性,作者自己就必须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如果你没有,请百度……
《工业霸主》开篇有一个情节,是从一件真事改写过来的。主角以一个退伍兵的身份,在一家瓷厂蹭吃蹭喝,席间厂长说起本厂生产的瓷瓶漏电,然后主角开始装逼:
“王厂长,你能不能把咱们的生产工艺给我讲一下?咱们的窑炉是什么结构?”林振华说道。
坐在王胖子身边的是东风厂的技术科长,王胖子对他使了个眼色,技术科长便走到林振华身边,拿出纸笔,给林振华画了一个窑炉的示意图。
“这里是敞开的吗?”林振华指了指示意图上的一个地方。
“对,是敞开的。”
“我估摸着,你们把这里封闭起来为好。”林振华道,“要让整个窑炉全密封,然后,在烧制之前,向窑内充一些氮气。”
“为什么?”技术科长一愣,“我们的炉子一向都是开口的啊。”
林振华道:“这个我也不敢确信,不过,从你刚才说的工艺流程来看,这些瓷瓶不应当会导电,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烧结的过程中,混入了氧离子。氧离子是会导电的,这一点你应当知道吧?我让你把窑炉封闭起来,再充入氮气,赶走氧气,就是为了避免氧离子的影响。”
“陈科长,林专家说的,有道理吗?”王胖子对技术科长问道,林振华说的东西有点玄,王胖子是听不懂的,不过技术科长是60年代的大学生,肯定能听得懂。
技术科长的嘴巴张得能放进一个馒头,半晌才说了一句与红星厂的汪科长同样的话:“我这个老糊涂,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
这个情节属于都市文里典型的装逼打脸情节:周围的人不了解主角的背景,种种瞧不起,结果主角露了一手,让全场惊艳。
都市文里这样的装逼一般是设定为主角很有钱,或者很有势力,几个小纨绔在主角面前得瑟,然后被主角亮出身份,全部吓尿。
技术文里的设定是主角有某种技术,用技术来征服全场。读者看到的爽点不是主角有多少钱,而是主角能够说出一番让人折服的技术。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文中就必须把技术的相关细节展现出来,比如原文中“氧离子”这样的词。许多理科背景的人是知道氧离子这种东西的,文科背景的读者也会觉得真实,这样写出来,小说才有爽感。
如果文章是这样写的:“主角微微一笑,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工艺中的破绽,技术科长目瞪口呆,惊为天人……”,意思倒也能够表达清楚,但爽感就没有了。
这就像传统都市文里一样,主角要亮身份,必须说出身份的细节,你不能说主角“微微一笑,说了一句我爸的官比你爸大,纨绔因此吓尿”,你必须说出来是市长、省长、内阁首辅,这样读者才有代入感。
现在有些技术文的作者懒得去查技术细节,索性带一个系统或者带一个异能,人家摆不平的地方,他用手一指就解决了。这样的故事有自己的爽点,但绝对不属于专业知识的爽点。
顺便说一下,时下流行的重生抄书文,很少有让人觉得惊艳之作,原因也在于作者没有深入思考所选择的内容。比如说你要抄《悟空传》,你应当知道这部书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出来的,为什么能火,它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何在。如果能够在书中让一位大批评家写一段专业的分析来考证它的价值,远比简单地写“一秒钟内被下载1000000次”要有魅力得多。
比如说吧:
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无孔不入,从生活到文学都有着它的烙印。
当下的网络文学多以去传统化的手法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便在无意中表现了不确定性、怀疑、非理性、变形、反叛等等后现代性的特征。
《悟空传》就是一部极具后现代性意味的网络文学作品。
它以戏仿名著《西游记》的形式来解构权威以及现存的社会秩序,在张扬着个性的同时又折射出当代人在迷茫中解剖自我的生存状态,文本中的人物在话语和行动中都蕴含着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意味。
其实找这种专业分析并不困难,上“知网”去找篇文艺批评的论文,找最具逼格的地方抄两段下来,足够唬住大多数读者了。至于这个观点对不对,谁会真的在乎呢?
2. 专业知识要深入浅出
专业知识不能写得太专业了,不能让别人听不懂。
别人是来看书的,不是来上课的,所以不要把东西说得太难。要让别人一听就大致能够明白,细节方面,读者也不会纠缠。如果读者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无法理解这种专业知识的价值,爽点就出不来了。
比如说,工业中的锻造工艺,能够增加钢材的韧性。写作的时候就要说,这就像揉面一样,越揉越韧。这样读者就明白了,你再说这种锻压设备如何如何重要,人家就有共鸣。反之,如果你上来就说“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在切应力作用下才可能发生,当切应力很小时,晶格只产生弹性歪扭。当切应力大于某定值后,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发生相对滑动,去掉外力后,原子处于新的平衡位置,晶体产生永久变形”……大家就开始找右上角的叉叉了。
如何平衡用技术装逼与深入浅出之间的关系,需要有一些经验,所谓“不明觉厉”就是这种境界。涉及到这样的部分,作者最好自己反复读几遍,不断地修正说法,找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来类比,这样有助于提高可读性。
理工科学生写专业题材小说,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反而是某些半担水的文科生,自己学得不太透彻,说出来的东西反而更接近读者的理解能力。
至于说有些地方说浅了有可能贻笑大方,我觉得不必担心。真正的“大方”是不会来看网络小说的,明显的错误要尽量避免,但个别地方不专业无伤大雅。看那些抗日神剧,鬼子的坦克都是五对负重轮,谁又真正在意了?
3. 专业知识不要写重(zhong)了
所谓写重了,就是写得多了,不够轻灵,这也是许多写专业文的兄弟经常犯的错误。有些人说,我是写专业文的,就要以专业取胜,吸引眼球,这是一种误解。专业知识是用来点缀故事的,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读者最终读的还是故事。如果你大段大段写专业,两个人物凑在一起咕噜咕噜讲了3000字的专业内容,读者早败退了。
《材料帝国》里有一个桥段,主角见到一位科学大牛,大牛在专业上考校主角,二人的对话是这样的:
(主角秦海)说道:“陈工,其实我炼的这种钢,也不是什么新工艺,我只是仿造H11和H13这两种热变型模具钢的冶炼思路,通过二次硬化的方法来提高合金钢的强度而已。”
“可是,你这种钢材的强度,明显比H11和H13要更高啊。”陈贺千追问道。
“这是因为我采取了特殊的高温回火工艺,使钢材弥散析出M7C3、M2C和MC等特殊碳化物,能够增加二次强化效应。”秦海应答如流。
“钢的韧-脆转变温度是如何降低的?”
“通过加入适量的镍来实现,同时还能够提高钢的淬透性。”
“热处理工艺你是如何设计的?”
“1010摄氏度空冷,550摄氏度回火,在空冷条件下能够形成高位错密度的板条马氏体组织……”
“……你真是农机技校毕业的?”陈贺千用骇然的眼光看着秦海,脸上各种表情交织在一起,已经无法形容了。
“呃……我是不是说得稍微有点多了?”秦海苦笑道。
这一段,因为是对话,我没有把内容简化,读者看不懂也无所谓,只是为了烘托出大牛之间对话的气氛。但在字数上,我进行了高度浓缩,两个人基本上都是一句话,实在不行就用省略号。这样读者看下来不会觉得累。
写重的原因,在于作者有一种敝帚自珍的心态,总觉得这些东西自己好不容易查到了,丢掉太可惜。还有就是觉得如果不把这些东西都写上去,内容就不完整。
其实读者哪会在乎你完整不完整,他们只需要从这些内容里体会到一点,那就是你的主角牛逼,这就足够了。
4. 专业知识从何而来
这是一个大问题,除非你本身是科技大牛,否则你不可能写出这么多专业知识。解决方案有几条:
第一,百度。百度大家都会,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百度不仅仅是找百度百科里的定义,有时候一些新闻稿、百度文库之类,也可以拿过来用。前两天有个兄弟在龙空上问50万千瓦的电厂造价多少,我给他的建议是:去找有关电厂建设的新闻稿,看上面的投资额,看多了之后,就能够自己总结出来了。
第二,专业书。要写专业文,还是要买点专业书备着。专业书比百度的内容要丰富,而且也更系统,不容易犯错。我们写一本书,如果能够火起来,十万八万的稿酬总是有的,为此付出几千块钱去买书并不算多。
专业书上的一个小段落,可能就会给你带来一个情节,一个情节几万字,也足够把买书的钱挣回来了。写书也是一种经营行为,要算大账。
第三,知网,www.cnki.net。这个东西非常好,上面可以找到无数你想要的知识。比如我在《材料帝国》里写旋耕机刀片,我可以查到70年代的《湖北省山区农业机械化情况调查材料》,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农村使用各种农机具的情况,这些材料能够帮助我还原历史。
刚才说到《悟空传》,大家不妨到知网上搜一下《悟空传》,你可以看到许多相关的文献。如果在写“重生文豪”流派的时候,写到高校里的大师如何点评《悟空传》,你就可以从这些文献中抄一段出来,逼格满满的感觉。
知网上的文章下载很贵,每页纸0.5元。不过,有传说中的淘宝,一切尽在把握,我会说淘宝上知网的包月账号才卖5元钱吗?
都市小说、玄幻小说、言情小说等在线小说阅读网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本站内容
请所有作者发布作品时务必遵守国家互联网信息管理办理规定,我们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Copyright (C) 2013 zuo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杭州作客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9251号-11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9597号 浙网文[2020]0597-031号
微信扫码关注